北大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举行著名史学家孟森先生手稿捐赠仪式

2010年4月9日下午,“著名史学家孟森先生遗著手稿捐赠仪式”在北京大学临湖轩举行,孟森先生文孙孟庆瑞等兄妹七人,将珍藏多年的一批孟森遗著手稿,无偿地捐赠给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永久珍藏,并提供给学术界研究使用。

出席捐赠仪式的有孟庆夔、孟庆瑞等九位孟森先生的亲属,以及中国社科院何龄修,中华书局顾青、俞国林,北京大学袁行霈、张传玺、程郁缀、牛大勇、郭润涛、刘玉才、潘建国、孙家红等十余位专家学者。仪式由潘建国教授主持。

孟森

捐赠仪式现场

孟森先生家属代表孟庆瑞首先致辞。他介绍了发现孟森手稿的全过程以及关于整部手稿的流传、整理情况。此次捐赠的遗著手稿包括孟森先生的日记、手稿、函件、读书笔记、史料摘录等内容,字数多达三四百万。他着重指出了在鉴定手稿的过程中,北大潘建国、孙家红等相关教师做出的巨大贡献。他对遗著手稿能归回孟森先生曾经工作过的母校,落户在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表示感谢,并且真诚地希望孟森先生的遗著和手稿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在学术界发挥更加巨大的价值。

中国社科院何龄修深情地回忆了孟森先生的为学和为人。他说“虽然没有接受过孟森先生的教诲,但是始终心向往之”,孟森先生是清史研究杰出的奠基人,他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学术贡献非常卓著。何龄修非常欣慰地看到孟森先生的遗著落户北大,他坚信这些遗著和手稿必将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张传玺教授和郭润涛教授也先后发言,他们指出,孟森先生在其生命的最后七年里在北大历史系任教,并且建立起明清史学科。他们表示要继承孟森先生的财富,早日将其研究成果推向社会。

中华书局副总编、北京大学校友顾青在他的发言中对孟森家属表示了真诚的感谢。他表示,中华书局要努力出版好遗著,为孟森先生学术成就的发扬光大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大学社科部部长,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助理程郁缀先生在最后总结发言时指出,孟森先生的遗著手稿落户北大是“捐得其所”,先生虽然已经故去七十多个春秋,但是其学术精神以其独特的魅力依旧在延续,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对先哲进行最好的怀念。

捐赠

袁行霈教授与孟庆瑞先生共同签署捐赠协议

在仪式上,北大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北大国学院院长袁行霈教授与孟庆瑞先生共同签署了捐赠协议。孟庆瑞先生向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捐赠了孟森先生的遗著手稿,袁行霈先生向孟庆夔先生等人颁发了捐赠证书。

附:孟森(1868——1938),江苏常州人,字莼孙,笔名心史。早期参加科举考试,后出国入东京法政大学,学习法律政治等学科。归国后积极投身清末预备立宪活动,并在辛亥革命后,积极沟通于立宪派和革命派之间,为民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后面对现实政治的波澜,孟森先生逐渐淡出政坛,专心从事著述,民国初年,以“心史”之名蜚声文坛,时人称为“泰山北斗”,三十年代初,孟森先生开始担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讲明清历史,育才无数。抗战爆发后作为北京大学留平教授,参与保护校产维护残局的工作,虽然身染重疾依旧笔耕不辍,于1938年1月14日去世。作为史学大家,孟森先生被誉为“我国清史学派的开山祖”“中国近代清史学科的一位杰出奠基人”,先生的主要作品有其弟子商鸿逵整理出版的《明清史论著辑刊》,以及北京大学孙家红博士整理成的《孟森政论文集刊》、《孟森政法著译》。

摄影:李香花   编辑:聪平

转载自:北京大学新闻中心